环保中国网

实现碳中和,为什么丰田能引领潮流?

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气象灾难频发,碳中和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我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并在今年3月5日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这意味着,在中国发展的企业须以各项举措全方位助力环境保护,这一点,丰田缺一不可。

全方位电动化助力奥运 传递低碳理念

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也需要企业以身作则,借助各种方式向社会传递绿色生活理念。于丰田而言,举世瞩目的奥运是实现碳中和、传递绿色出行理念的重要纽带。

在今年11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期间,丰田向公众展示了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所使用的部分代表车型。包括“柯斯达 氢擎 福祉车”和“赛那 福祉版”两款福祉车,以及TOYOTA bZ纯电动专属系列首款全球量产车型的概念车“TOYOTA bZ4X CONCEPT”、氢燃料电池车MIRAI Ⅱ等多款车型。

在丰田看来,这些车型是丰田以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的视点,与国内合作伙伴共同取得的碳中和阶段性成果。或许,丰田通过这些产品,能够助力中国实现挑战史上碳排放最少的冬奥会这一目标。

丰田透露,在本次北京冬奥会上,丰田将首次在中国投入大规模使用的FCEV “第二代MIRAI”、“柯斯达 氢擎”,以及多款新近推出的EV、HEV车型,还将使用搭载了丰田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北汽福田氢燃料电池大巴共计约200余台。北京冬奥会后,丰田还计划将本次冬奥会赛事交通服务用车中的FCEV的后续再利用,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实际上,早在2015年,丰田就提出了“通过体育运动构建和平、平等的社会”,“通过移动推动可持续发展社会”,并已成为平昌2018、东京2020、北京2022、巴黎2024这8年中的4届奥运会移动合作伙伴。本次北京冬奥会赛事交通服务用车中,丰田提供的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84%,为历届冬奥会最高。

LCA 思维+全方位电动化技术缺一不可

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低碳出行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方式之一。不过,对于汽车产业而言,实现碳中和并非简单的将汽车电动化,而是需要从车辆生产、使用到回收的各个环节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一点,丰田更有资格说话。

实现碳中和必须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从而降低制造、储存、使用、回收再利用、废弃处理等环节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此次进博会中,丰田通过氢燃料电池技术(以下简称“FC”)和纯电动技术(以下简称“EV”),展示了丰田推进全方位电动化过程中构建低碳社会的各项举措。

以FC为例,丰田在推进全方位电动化过程中的举措,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制造,丰田希望以扩大生产源于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氢能,来加速属地消费,推进整个地区的氢能利用;其次是储存,提升储氢罐的存储性能,实现轻量化,同时革新储氢罐的制造技术,减少碳纤维等的使用,促进普及FCEV;再次是使用,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出了适合中国商用车使用环境的高功率、长耐久的氢燃料电池系统TL Power 100;然后是回收再利用,丰田与中国企业开始合作研究FCEV报废车辆的妥善处置方法及核心零部件的资源循环利用;最后是废弃处理,通过二氧化碳循环设施,回收工厂废气中的二氧化碳,用于燃料生产。

这,就是丰田在全生命周期都有相应的举措,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EV丰田也同样在努力。例如,在车身安装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电池,提升EV的续航里程及燃油经济性;通过对经销店更换下来的电池进行“劣化诊断”,丰田将有残存性能的电池进行不同程度的回收利用;构建“电池材料循环再利用”体系,最大程度降低电池生产及使用后造成的环境影响等。不仅如此,HEV、PHEV等环保车型同样有着完善的LCA (生命周期评估)思维与全方位电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举措,来实现碳中和。

作为企业,若要有效实现碳中和,并非一家之力就能完成,还需要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合作实现,丰田在这一点上充满了智慧。例如在自动驾驶和出行服务领域、电池及EV的研发、燃料电池系统,以及奥运赛事等多个领域,丰田就与百度、滴滴、BYD、宁德时代等国内多个品牌,以及可口可乐中国、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合作。能与多方进行联动,共同实现碳中和,凭的就是丰田多年来在新能源技术上积攒的实力。

因此,总的来看,作为拥有多年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的丰田,实现碳中和依靠的不仅仅是车辆技术,而是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从车辆生产、使用到回收的各个环节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技术的进步与可再生能源的普及,丰田或许能为国内消费者带来更多低碳出行的选择,同时也为实现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带来更大可能。实现碳中和,指日可待。



本文标题:实现碳中和,为什么丰田能引领潮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bchinaw.com/hbnews/1079.html